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杨振斌:打造基础学科、战略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同发力的“创新三角”

  • 财经
  • 2025-04-02 20:49:16
  • 38
打造基础学科、战略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同发力的“创新三角”杨振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外部环境来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且愈演愈烈,大国博弈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内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为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承担着科技自立自强、追求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遵循高等教育外部发展规律,构建面向国家发展需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适应的自强卓越学科专业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构建自强卓越的学科专业体系应实现从自我发展“小逻辑”到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转变。  以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为“金钥匙”,布局国家战略急需学科。国家战略急需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引领,聚焦重大战略需求与核心技术突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战略急需学科,以其所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破解“卡脖子”困局的“金钥匙”,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开辟“换道超车”新路径,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通用人工智能将是未来10-20年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和争夺焦点。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应主动谋划,汇聚资源,统筹布局。同时,加快传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构建“AI+”学科专业群。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新型“政产学研”合作范式,携手上海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龙头企业构建“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工业创新研究院”三位一体协同体系,贯通“0到1”“1到100”的创新链,推动形成“人才促进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正循环。制定“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赋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改革方案,首批立项海洋智能无人技术、航空航天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方向)、智能医学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方向的9个AI+专业,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具备底层创新能力的学科交叉人才。  以“勇闯无人区”为研究范式和创新导向,孵化新兴交叉学科。破除学科壁垒,以其“空白地带”为基点,鼓励“勇闯无人区”,促进研究范式创新,打造有利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生长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不断为复杂社会、环境和健康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人才。高校应在实质性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打造交叉平台和基地,在人员归属、科研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设置可持续能源和健康科学与技术两个面向未来的专业,与宁德时代、联影医疗等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联合育人,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探索构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战略型、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  以大师育大师,创建创新协同的基础学科专业育人生态。基础学科是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战略安全的底牌、民族复兴的血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做大做强“基础”。拔尖创新人才是支撑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调研诺奖级科学家成长案例发现,除高校对基础学科专业的重视以外,学生强烈而持久的自我驱动力是其成才的关键。以学术大师为引领,持续吸引顶尖师资投入,发挥大师博学身正的榜样示范效应,以大师育大师,构建不设身份限制的“学术伙伴式”师生协同互促的育人生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学术志趣和学习主动性,锻造科学家必备的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在基础学科专业搭建“使命+好奇心”双激发、“学术志趣养成+学者身份认同”两引导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未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经过多年积淀,培养了大批学术志向坚定、积极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的人才,初步构筑了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显著提升了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  面对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高等教育必须勇担强国使命,以战略思维重构育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揭示了学科专业体系作为国家创新策源的核心地位。高校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将学科专业布局从“知识生产导向”升维至“战略安全驱动”,打造基础学科、战略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同发力的“创新三角”。  【作者:杨振斌,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有话要说...